▉人体是阴阳统一体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结底,可以分为两类:一为阴,一为阳。
女为阴,男为阳,阴阳结合,人类代代相传;雌为阴,雄为阳,阴阳结合,生灵永续繁衍;冷为阴,热为阳,阴阳交替,四季为之分明;地为阴,天为阳,天地平衡,万物得以生息。
阴阳是两种相互对立的能量,它们一正一负,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相互制约,彼此依存。
在中医眼中,人体就是阴阳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
——《黄帝内经》
这段话告诉我们:
人体上部为阳,头为诸阳之汇,全身的阳气都上升在头部汇集,因此也被誉为“清空之府”,人体清阳上升,出上窍;人体下部为阴,阴气下沉,浊阴下降,大小便出下窍;人体右侧身体为阳,阳主动,所以我们习惯于用右手右脚;人体左侧身体为阴,阴主静,所以我们不习惯用左手左脚;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六腑者,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为阳,主动,所以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肝、心、脾、肺、肾为五脏,五脏者,藏而不泻,满而不实;五脏为阴,主静,功能以藏为用,故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人体气为阳,血为阴,气能温煦周身,血能滋养五脏六腑。
说白了,大到整个人,小到五脏、六腑,再小至经络、血脉,再小至细胞、分子,无不蕴含阴阳之理。
▉养生就是养阴阳
人体虽然复杂,但只存在两种能量:一是阴,一是阳。这两种能量不断变化,才有了人的生、老、病、死。
生是什么?就是阴阳这两种能量在身体内聚合,获得了暂时的统一。
老是什么?就是阴阳在体内不断变化、衰减。
病是什么?就是阴阳这两种能量在身体内出现了失调。
死是什么?就是阴阳这个统一体的瓦解。
可见,阴阳平衡才能成其生命,反之,如果这种平衡状态被彻底颠覆了,生命也就结束了。这也是《黄帝内经》“生之本,本于阴阳”的道理所在。
所以——
治病必须分阴阳:中医一直强调“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如果不明阴阳,就好比盲人摸象,无法从整体角度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养生就是养阴阳:阴阳平衡,生命才能维持内稳定状态,人体才能不生病。
▉阴阳平衡:不是阴阳均等,而是阳主阴从
很多人认为“平衡”就是均等,这是不对的。
《黄帝内经》指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指阴阳平衡的关键在乎阳气的致密而护固于外。这就说明,阴阳两者之间的关系,始终应该以阳为主导,阴为从属。
不光《黄帝内经》突出了重阳的思想,历代名医大家莫不如是。
就拿张仲景的《伤寒论》来说,全书方,涉及中药八九十种。从药性的寒热来看,寒性药少,热性药多;从药性的补泻来看,补药多,泻药少。其中,在全书出现了20次以上的药有8种,它们基本都属于温热性的药物,比如炙甘草、桂枝、大枣、生姜、干姜、人参、附子。可见,张仲景一直以重阳扶阳作为主导。
所以,我们机体的阳气,才是我们生命活动的真正的源动力。现代人体质大多偏寒凉,偏阳虚,养生更要注意固护阳气!“天下扶阳,艾灼第一”,艾灸自然是首选,建议艾灸督脉,任脉的神阙、气海、关元,膀胱经的肾俞等穴位。若能经年累月地坚持艾灸,一定可以达到《上古天真论》里提出的“保存真阳之气,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目的。
▉补气十四法
1、中药补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黄精,西洋参,白术等。
2、成药补气: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参苓白术丸等。
3、艾灸补气: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气海,百会,肺俞等。
4、针灸补气:足三里,百会,三阴交,气海,关元,脾俞,肺俞等。
5、药茶补气:人参灵芝茶,黄芪枸杞茶,洋参麦冬茶等。
6、药膳补气:黄芪心肺汤,人参炖母鸡,党参炖排骨等。
7、药酒补气:黄芪,人参,灵芝,麦冬,枸杞子等泡酒饮。
8、饮食补气:海参,鸡蛋,红枣,牛羊胎盘,芡实,山药,莲子等。
9、运动补气:气功,太极,导引,武术,健身操,适当活动等。
10、生活补气:生活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心态平衡等。
。
11、按摩补气:按摩足三里,关元,揉腹,捏脊等。
12、治病补气:有病早治根治,切勿拖延,防止久病耗气。
13、病后补气:大病术后产后均应及时调理虚损,防止气虚。
14、技巧补气:呼吸吐纳,意守丹田,三分饥寒,百事有节等。
▉中医养血十五法
1、草药养血:当归、何首乌、阿胶、熟地黄、枸杞子、黄芪等。
2、成药养血: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复方阿胶浆、当归补血膏等。
3、饮食养血:桂圆、老母鸡、红枣、鸡蛋黄、猪肝、瘦肉、鱼类等。
4、生活养血:生活规律、劳逸结合、营养均衡、铁锅炒菜、禁浓茶。
5、节省养血:避免久视伤血、久思耗血、久劳损血、外伤出血等。
6、治病养血:防治出血、肾衰、再障、月经过多、崩漏等疾病。
7、西药养血:维生素C、维生素B12、富马酸铁等。
8、输液养血:代血浆,全血,参麦针等输液。
9、术后养血:大病、大小手术后、产后、人流后均应养气血。
10、药酒养血:黄芪、当归、人参、何首乌、枸杞子等泡酒饮。
11、药茶养血:当归桂圆茶、枸杞黑芝麻茶、酸枣仁茶等。
12、药膳养血:黄芪当归炖老母鸡、当归羊肉汤等。
13、针灸养血: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血海、膈俞等。
14、艾灸养血:足三里、三阴交、神阙、中脘、血海等。
15、埋线养血:足三里、肾俞、脾俞、肝俞等埋线。
▉中医养阴十六法
1、草药养阴:麦冬,沙参,石斛,玉竹,天冬,山茱萸等。
2、成药养阴: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养阴清肺丸等。
3、针灸养阴:太溪、照海、三阴交、肾俞等。
4、艾灸养阴:三阴交、肾俞、肝俞等。
5、饮食养阴:秋梨,蜂蜜,蔬菜瓜果,百合,银耳等。
6、生活养阴:叩齿咽津,揉搓涌泉,取暖开空调多饮。
7、止损养阴:少嗑瓜子,少风吹日晒,戒烟,节制房事等。
8、增湿养阴:湿毛巾湿衣服晾在室内,室内放水盆,增湿器等。
9、药酒养阴:麦冬、百合、石斛、熟地黄、山茱萸等泡酒饮。
10、药茶养阴:百合、麦冬、天冬、沙参、玉竹等泡茶饮。
11、药膳养阴:银耳百合汤、枸杞炖甲鱼、黑芝麻油等。
12、治病养阴:糖尿病、甲亢、反复上火、更年期综合征等多养阴。
13、地域养阴:西北干燥容易伤阴,东南潮湿可减少水分蒸发护阴。
14、秋冬养阴:秋冬气候干燥,水分蒸发过多,应当养阴护阴藏精。
15、补液养阴:急性病脱水口干尿少,输液可迅速改善。
16、急下存阴:中医治疗温病用通便退热来护阴,防止真阴亏损。
▉中医养阳十六法
1、草药补阳:人参、附子、肉桂、巴戟、苁蓉、鹿茸、桂枝等。
2、成药补阳: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艾附暖宫丸等。
3、针灸补阳:气海、关元、足三里、百会、命门等。
4、艾灸补阳:神阙、关元、气海、大椎、命门、涌泉等。
5、饮食补阳:牛羊狗肉、葱姜、桂圆、麻雀蛋、鹿肉、韭菜等。
6、运动补阳:气功太极、劳动锻炼、田径武术等运动生阳。
7、洗浴补阳:制川草乌、补骨脂、桂枝、附子、干姜等洗浴。
8、治病护阳:防治痛经、慢支、甲减、风湿、慢性腹泻等寒病。
9、防寒护阳:少贪生冷、个人防护、取暖防寒,减少阳气体亏损。
10、火炕补阳:坚持睡火炕,对虚寒体质、老年人有很好护阳作用。
11、药酒补阳:人参、肉苁蓉、巴戟天、鹿茸等浸酒服可补阳。
12、药膳补阳:人参当归黄芪炖老母鸡、当归附子羊肉汤等。
13、药茶补阳:人参茶、姜红茶、枸杞茶、苁蓉茶等。
14、贴穴补阳:慢支肺俞三伏贴,前列腺炎白胡椒神阙贴等。
15、拔罐补阳:大椎、神阙、命门、肺俞等拔罐除寒护阳。
16、春夏护阳:春夏阳在体表,内脏阳气不足,须防寒阳。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uanzaorena.com/szrkl/8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