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危害:
1、影响家庭
李艳波主任介绍:小儿抽动症家庭带来不良影响和负担:面对孩子的这种找不到原因的疾病,许多父母百般困惑甚至互相责备,他们往往会体验到高水平的压力、自责、社会隔离、抑郁甚至导致婚姻问题
2、精神异常
精神异常是小儿抽动症的危害之一,可能会引起别人对患者的嘲笑或批评,从而导致自卑心理,或继发精神异常、强迫症、恐怖、行凶、自残、自杀等精神、行为的改变,对成年后进入社会十分不利。
3、影响人际交往
如果小儿抽动症患儿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使病情恶化不能控制抽动,严重时会影响人际交往,患者还会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社交障碍及品行纪律等问题,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交往及人际关系。
1
中医抽动症辩证治疗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声秽语为特征并伴有社会功能、心理行为改变的疾病。近10年来,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率在我国骤增除非这些医院就诊,否则这是我们不能不接受的事实。如今的高发病率与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相关问题不无关系。长期以来,西医对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多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复发率偏高,长期用药,副作用明显。
2
一、辩证求因
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多种多样,以抽动为主,而且易于反复。究其病因,应责之于风痰作祟,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此即为“百病皆有痰作祟”[3]、“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而“肝常有余”,体属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怯弱,机体发育未臻完善,易被饮食、情志等诸多因素干扰。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气偏亢,肝失疏泄,故临床患儿大多具有急躁易怒或胆怯的情志症状。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如土虚,气血化生不足,肝无以制,则木火愈旺,肝风扰动愈甚。且久病耗损肝肾阴血,致肝阳偏亢,导致患儿性情急躁、秽语失聪、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愈加严重,病程迁延。故本病实为本虚标实之证。
3
二、辩证用药
从上述辩证病机来看,李艳波主任认为痰风内扰和脾虚肝旺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种证型,根据病机以清心熄风、化痰通络,健脾疏肝为其治疗大法。按风与痰的虚实之分,再根据小儿体质,辩证加减用药治疗。常用药有:谷精草、白芍、钩藤、云苓、菊花、竹茹、酸枣仁、郁金、浙贝母、石斛、灯心草等,辩证加减治疗疗效明显,方中谷精草,辛、甘,平,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白芍,性苦酸,凉入肝、脾经,养血柔肝;钩藤,性味甘,凉,入肝、心经,清热平肝,熄风定惊;云苓,性平、味甘淡,入心、肝、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宁心安神等功能;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功能;竹茹,性微寒,味甘,能清热化痰,除烦;酸枣仁,甘,平,入心、脾、肝、胆经,养肝,宁心,安神,敛汗;郁金,辛、苦,寒,归肝、心、肺经,主治行气化瘀,清心解郁;浙贝母,味大苦,性寒,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厥阴经,清热化痰,散结解毒;石斛,味甘,性微寒,能养阴清热,益胃生津;灯心草,微寒、甘、淡,归心、肺、小肠、膀胱经,利水通淋、清心降火,主治心烦不寐,小儿夜啼;以上诸药,药性平和,相互配伍,共奏祛风化痰,健脾疏肝之功。其平肝、熄风、柔筋并用,达到制动、止痉的作用。化痰通络,搜剔顽痰,使经络气血通畅,则怪病自除,长期服用,无不良反应。
治疗抽动症用药
镇静安神汤
治法方药
培土宁风,息风定痉。方用镇静安神汤加减。《内经》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叶天士云:“缓肝之急,以熄风”“阳明脉虚,则厥阴风动,木横土衰,培土可效。”或甘温益气扶脾,或甘寒养胃,皆为培土缓肝宁风之药。药用党参、黄芪、炒白术、茯苓、当归、远志、生柴胡、杭芍、枳实、龙眼肉、酸枣仁、炙甘草。剂量根据年龄与病情而定。抽动频数者,加天麻、水牛角;肝气旺者,加钩藤、生龙骨;食欲不振者,加炒麦芽、山楂、炒神曲、炒鸡内金;睡眠不好者,加珍珠母、生石决明;痰阻气滞,经气不通者,加伸筋草、葛根;痰阻气滞,血脉瘀阻,加丹参、红花、地龙;痰火上扰,加生黄芩,生栀子、夏枯草。
多动性抽动症亦称抽动-秽语综合症、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是一种多见儿童时期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本案患儿郁怒伤肝,木失条达,疏泄无权,肝气化火,使其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从而出现性情急躁易怒等。“培土宁风”一法,发展于仲景、及唐、宋,发挥与金、元、明、清,清代名医王旭高明确提出,然细考之,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已初见端倪,《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急者缓之”;。由此可见,培土缓肝宁风,风停则病止,用于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脾虚肝亢、虚风内动型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北京仁爱堂中医门诊部每周六(固定)、每周日(随机)出诊。(工作时间早八点至晚九点)挂号 GPS导航:北京仁爱堂国医馆。 欢迎添加客服
更多讯息添加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uanzaorena.com/szrjj/8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