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从气血论治慢性胆囊炎的治疗.当从气血立论.以气血同治为大法.以诃气、化瘀、清热、利湿、滋阴为主要治则.以调气利胆、化瘀和胆、利湿清胆、柔肝安胆为具体治法。
调气利胆法慢性胆囊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右胁隐痛、连及肩背等肝胆气滞之象.调气利胆法通过疏通肝胆气机.调整胆府贮存和排泄胆汁的功能来改善主要症状。临床可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化裁。如遇肝胆湿热.或肝阴不足者.用药不宜过于辛燥.以防助热伤阴.可选用平凉之品.如延胡索、川楝子、旋复花、绿萼梅、厚朴花等。化瘀和胆法慢性胆囊炎的囊壁除慢性活动性炎症外.常伴有囊壁粗糙、增生.或伴有息肉隆起.或有结石的强光团、声影等B超探查的变化现象.从微观辨证显示了肝郁气滞、胆汁排泄不畅、胁络瘀阻之征象。临床则表现为病程缠绵、胁痛有定处、舌质紫暗等.此乃肝气郁滞,日久胆络痹阻.正合初病在经、久病人络的转归。临床常选用药性缓和之化瘀药物.以便长期服用.如丹参、苏木、赤芍、红花、桃仁、山慈姑、三七等.达到化瘀和胆.通络止痛的目的。利湿清胆法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从整体辨证可见有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身目俱黄。伴有发热。苔黄腻,脉弦滑数。从微观辨证可见胆囊明显增大.胆汁混浊或有絮状物.血常规检验可见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证属肝胆湿热郁结。利湿清胆法对慢性胆囊炎怠性发作具有肯定的疗效。临床常选用黄芩、山栀、龙胆草、茵陈、黄柏、金钱草、郁金、大黄等药。柔肝安胆法对慢性胆囊炎黏膜内分泌功能的观察表明.随着慢性胆囊炎症及腺体萎缩程度的加重.胆汁分泌明显减少.这可以认为是肝阴耗伤的客观标志之一。其病机本于肝郁日久化热.耗伤肝阴。肝阴亏少。胆汁化生乏源.胆府失于濡养而致胁痛缠绵难愈。临床表现多见形体消瘦.胁痛隐隐.悠悠不休.遇劳则重.舌红少苔.脉细弦数。B超探查可见胆囊萎缩.胆汁稀少。临床常用养阴柔肝.安胆止痛之法.常以一贯煎化裁。治急性胆囊炎方金钱草30克。枳壳12克。丹参30克,木香12克,黄芩15克,虎杖30克。水煎服,每日3次,每日1剂,连用3~5剂。(胡佑志)治慢性胆囊炎方1.柴胡、半夏、川楝子、海金沙、鸡内金、郁金、金银花、砂仁各10克。黄芩12克,元胡、白芍各15克,金钱草30克。水煎.分早、晚饭前30分钟服用。每日1剂.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韦斌)2.黄芩12克,元胡15克,白芍15克,砂仁、金银花:郁金、鸡内金、海金沙、川楝子、半夏、柴胡各10克,金钱草30克。水煎服,早晚饭前半小时服用,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4个疗程。对右上腹饨痛或胁部发作性疼痛、胀满、恶心、食少、口干苦等症状有疗效。(胡佑志)3.青黛、山栀子、黄芩各10克,青蒿、柴胡、川楝子、延胡索各12克,大青叶、茵陈、连翘、金银花各15克。每日1剂.20日为一个疗程。4.蒲公英15克.茵陈15克。白芍12克。香附12克,龙胆草6克,甘草6克。若热盛苔黄者加黄连5克:若腹胀便秘者加大黄6克(后下)。玄明粉4克:若夹有结石者加金钱草15克。海金砂10克(包煎)。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服15荆为1个疗程。5.生大黄10克,积雪草20克。金铃子12克。郁金10克,山楂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本方清热利胆.理气通降。
慢性胆囊炎方:茵陈、黄柏、川楝子各20克,诃子肉、黄芩、大黄各10克,余甘子、金钱草、枳壳、丹参各15克,红花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15日为1个疗程。小儿酌减。此方有泻肝利胆、清利湿热之功。用于慢性胆囊炎,证见反复发作,腹胀腹痛,以右上腹及上腹为甚,常放射至右肩背,可伴嗳气泛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油腻食物症状加剧等,舌红苔黄。治案:方某,45岁。患慢性胆囊炎十余年,痛苦不堪。本次发病后,坚决要求中医中药治疗。查面色轻度黄疸,无蜘蛛痣,无颈静脉曲张,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舌红,苔边黄腻,脉弦细。服上方1个疗程,病情控制;再服1个疗程巩固。随访3年,未复发。
胆囊蛔虫的治疗:
胆绞痛可由肠道蛔虫钻入胆管而引起,属于中医“胆胀”“腹痛”“蛔厥”等范畴。
本证多由于饮食不洁,寒温失常导致通降不利,蛔虫上扰,不通则通,或脾失健运,湿郁化热熏蒸,蛔虫钻入胆道所致。
取坐位或仰卧位,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阳陵泉穴。皮肤常规消毒,用2寸28号不锈钢毫针,快速直刺阳陵泉穴,得气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每10分钟左右捻转1次,捻转3~5次。
每日治疗1次或2~3次,轻者7天为1疗程,重者10天为1疗程。
杨某,女,56岁。农民,年9月15日初诊。
刻诊可见患者右上腹剧痛伴恶心呕吐6天。6天前,因吃熟玉米棒子引起右上腹剧痛,阵发性加重,向上钻顶感,并向右肩放射痛,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口干口苦,纳减乏力,7、8天未大便,一直低热,37.5℃左右。
医院住院,按胃炎输液治疗无效,前来就诊。
诊见体温37.6℃,痛苦面容,呻吟不止,呈弯腰屈曲位,右上腹板硬,压痛。大便已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西医诊断:胆道蛔虫合并感染。
中医辨证:胆道蛔厥夹杂肝胆湿热。治宜疏通胆道,清热利湿。
取阳陵泉穴,用2寸28号不锈钢毫针,快速直刺得气后,用泻法捻转,约1分钟,右上腹疼痛明显减轻,腹胀好转,每10分钟左右捻转1次,捻转5次,诸症大减。
每日治疗2次。3天后,体温36.8℃,有时腹痛、腹胀。后改每日治疗1次,用平补平泻法,治疗3天后,诸症平息。(
杨某,女,56岁。农民,年9月15日初诊。
右上腹剧痛伴恶心呕吐6天。6天前,因吃熟玉米棒子引起右上腹剧痛,阵发性加重,向上钻顶感,并向右肩放射痛,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口干口苦,纳减乏力,7、8天未大便,一直低热,37.5℃左右。医院住院,按胃炎输液治疗无效,前来就诊。诊见体温37.6℃,痛苦面容,呻吟不止,呈弯腰屈曲位,右上腹板硬,压痛。大便已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西医诊断:胆道蛔虫合并感染。中医辨证:胆道蛔厥夹杂肝胆湿热。治宜疏通胆道,清热利湿。取阳陵泉穴针刺。
取阳陵泉穴,皮肤常规消毒,取坐位或仰卧位,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用2寸28号不锈钢毫针,快速直刺阳陵泉穴,得气后,用泻法捻转,约1分钟,右上腹疼痛明显减轻,腹胀好转,每10分钟左右捻转1次,捻转5次,诸症大减。每日治疗2次。3天后,体温36.8℃,有时腹痛、腹胀。后改每日治疗1次,用平补平泻法,治疗3天后,诸症平息。后按时驱虫治疗,以资巩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