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病案
心阳虚失眠(心脏支架安装后)王某男33岁
/12/19
今年2月14医院作心脏支架安置,据谓冠脉堵塞90%以上。出院后不到两月即出现失眠胸背痛呃逆。
脉数寸微关尺有弦像,舌上薄腻,舌质微晦。呃逆、胸背痛闷不适,失眠,常彻夜不能入睡或似睡非睡。手足冷,面青黄。阳虚之征也。心阳虚,痰瘀滞阻,气机不畅。阳虚失眠则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用安神靶药,结合调理气机,化痰瘀。
桂枝15克炙甘草5克红参10克
龙骨、牡蛎各30克先煎干姜10克
附片30克先煎沉香3克后下炒枳实10克
砂仁3克后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
茯苓10克泽泻10克炒白术10克
丹参15克郁金10克酸枣仁10克红枣3枚
-12-26
脉来寸弱,关尺弦像大减轻,舌质转润。诸症减。睡眠较差,身振振动摇。原方进退。
-1-7
脉寸微,关尺细,舌稍晦,有时心悸,睡眠不是一觉到天明,在夜间会醒来一、两次,原方进退。
按语
一、失眠是本病的主证之一。呃逆频频,胸背痛闷三证同在。病机为心阳虚,痰浊瘀滞等阻滞心胸。用药除了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附子、人参等温阳,合以豁痰行瘀,调畅气机,并加用安神靶药:酸枣仁等。
二、半夏、瓜蒌与附子、乌头等所谓十八反,是没有什么事实依据的,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药房让患者拿着处方楼上楼下跑,又是盖章、又是签字,不胜其扰。
三、附子用量,在以前就曾经反复研讨,望着能引起注意,现在再予重申:恢复仲景附子用量。
附子的教科书和药典煎剂用量3克-9克-15克。
张仲景用量煎剂一枚(10-15克)至三枚(30-45克)。
失眠靶方精选八首
一、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重镇安
镇心安神,清热养血。
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神乱或胸中懊侬,舌尖红,脉细数。
朱砂g、黄连g、生地g、当归g、甘草g。
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小蜜丸一次9克,水蜜丸一次6克,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方中朱砂含硫化汞,不宜多服、久服,以防汞中毒;阴虚或脾弱者不宜服。
本方证乃因心火亢盛,灼伤阴血所致。心火亢盛则心神被扰,阴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见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等症;舌红,脉细数是心火盛而阴血虚之征。治当泻其亢盛之火,补其阴血之虚而安神。
方中朱砂甘寒质重,专入心经,寒能清热,重可镇怯,既能重镇安神,又可清心火,治标之中兼能治本,是为君药。黄连苦寒,入心经,清心泻火,以除烦热为臣。君、臣相伍,重镇以安神,清心以除烦,以收泻火安神之功。
佐以生地黄之甘苦寒,以滋阴清热;当归之辛甘温润,以补血,合生地黄滋补阴血以养心。使以炙甘草调药和中,以防黄连之苦寒、朱砂之质重碍胃。
黄连
二、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人参(去芦)、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各15g,当归(酒浸)、五味子、麦门冬(去心)、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炒)各30g,生地黄g。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朱砂为衣,每服二三十丸(6-9g),临卧,竹叶煎汤送下。现代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小丸,用朱砂水飞9-15g为衣,每服6-9g,温开水送下,或用桂圆肉煎汤送服;亦可改为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本方证多由忧愁思虑太过,暗耗阴血,使心肾两亏,阴虚血少,虚火内扰所致。阴虚血少,心失所养,故心悸失眠、神疲健忘;阴虚生内热,虚火内扰,则手足心热、虚烦、遗精、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是阴虚内热之征。治当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方中重用甘寒之生地黄,入心能养血,入肾能滋阴,故能滋阴养血,壮水以制虚火,为君药。天冬、麦冬滋阴清热,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当归补血润燥,共助生地滋阴补血,并养心安神,俱为臣药。
玄参滋阴降火;茯苓、远志养心安神;人参补气以生血,并能安神益智;五味子之酸以敛心气,安心神;丹参清心活血,合补血药使补而不滞,则心血易生;朱砂镇心安神,以治其标,以上共为佐药。桔梗为舟楫,载药上行以使药力缓留于上部心经,为使药。
本方配伍,滋阴补血以治本,养心安神以治标,标本兼治,心肾两顾,但以补心治本为主,共奏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功。
本方为治疗心肾阴血亏虚所致神志不安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失眠重者,可酌加龙骨、磁石以重镇安神;心悸怔忡甚者,可酌加龙眼肉、夜交藤以增强养心安神之功;遗精者,可酌加金樱子、煅牡蛎以固肾涩精。
本方滋阴之品较多,对脾胃虚弱、纳食欠佳、大便不实者,不宜长期服用。
生地黄
三、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酸枣仁(炒)15g,甘草3g,知母、茯苓、川芎各6g。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
本方证皆由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而致。肝藏血,血舍魂;心藏神,血养心。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心失所养,加之阴虚生内热,虚热内扰,故虚烦失眠、心悸不安。血虚无以荣润于上,每多伴见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乃血虚肝旺之征。治宜养血以安神,清热以除烦。
方中重用酸枣仁为君,以其甘酸质润,入心、肝之经,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苓宁心安神;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润燥,清热除烦,共为臣药。与君药相伍,以助安神除烦之功。
佐以川芎之辛散,调肝血而疏肝气,与大量之酸枣仁相伍,辛散与酸收并用,补血与行血结合,具有养血调肝之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标本兼治,养中兼清,补中有行,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
本方是治心肝血虚而致虚烦失眠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虚烦失眠,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为辨证要点。
血虚甚而头目眩晕重者,加当归;白芍、枸杞子增强养血补肝之功;虚火重而咽干口燥甚者,加麦冬、生地黄以养阴清热;若寐而易惊,加龙齿、珍珠母镇惊安神;兼见盗汗,加五味子、牡蛎安神敛汗。
四、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用于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60g,陈皮90g,甘草(炙)30g,茯苓45g。
上锉为散。每服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本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治宜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
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综合全方,半夏、陈皮、生姜偏温,竹茹、枳实偏凉,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如是则复其宁谧,诸症自愈。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陈皮
五、柏子养心丸——《古今医统》
补气,养血,安神。
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
柏子仁,党参,炙黄芪,川芎,当归,茯苓,制远志,酸枣仁,肉桂,醋五味子,半夏曲,炙甘草,朱砂。本品为棕色的水蜜丸、棕色至棕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先甜而后苦、微麻。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肝阳上亢者不宜服用。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方中用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黄芪、党参益气生血,配以当归补血润燥;川芎行气活血;茯苓、远志养心安神,又可交通心肾;朱砂镇心安神;五味子益气敛阴,以助补气生阴之力;肉桂温里散寒;半夏燥湿化痰;甘草补益心脾之气并能调和诸药。诸药共奏补气,养血,安神之功。
六、归脾丸——《医学六要·治法汇》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心脾两虚和脾不统血所致心悸怔仲,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党参80g,白术(炒)g,炙黄芪80g,炙甘草40g,当归g,茯苓g,远志(制)g,酸枣仁(炒)80g,龙眼肉g,木香40g,大枣(去核)40g。
口服,用温开水或生姜汤送服,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
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3次。
生冷食物;忌思虑过度及过劳。
方中黄芪、党参补脾益气,使气旺血生,为君药。辅以当归、龙眼肉养血补心为臣药;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助参芪补脾以资生化之源为臣药。佐以酸枣仁、茯苓、远志养血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之补而不滞;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助生化。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配,以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
临床用于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胃溃疡、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闭经、阳痿、脑震荡后遗症、红斑狼疮等。
有痰湿、瘀血、外邪者,或热邪内伏、阴虚脉数者忌用。
黄芪
七、交泰丸——《韩氏医通》
交通心肾,调和阴阳。
用于心肾不交、夜寐不宁等症。
黄连5钱,肉桂5分。
每服70~90丸,不拘时,白滚水送下。
否之卦象,天气向上,地气向下,形成阴阳背离,天地不交之象。明代韩懋观《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肉桂辛热,入少阴肾经。取肉桂一钱以应“天一”之数,取黄连六钱以应“地六”之数。意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改否卦为泰,名曰:交泰丸。
阴阳失乖,水火不济,人病失眠,可与交泰丸。交泰丸,交济水火,药方取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降心火,不使其炎上;取肉桂辛热,入少阴肾经,暖水脏,不使其润下;寒热并用,如此可得水火既济。
黄连六钱、肉桂一钱为丸,即是交泰丸,多不作汤剂。
八、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心阳不足证,烦躁不安,心悸,或失眠,心胸憋闷,畏寒肢冷,气短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迟无力。
桂枝(去皮)一两(3g)、甘草(炙)二两(6g)、牡蛎(熬)二两(6g)、龙骨二两(6g)。
以水五升(0ml),煮取二升半(ml),去滓,温服八合(ml),一日三次。
本方用量适宜心阳虚烦躁证轻者,若病重者,用量当酌情增3-5倍。应用本方时,还当注意用量的调配,切不可盲目改变方中药物用量调配。
心阴虚烦躁证
方以桂枝辛甘而温,既温振心阳,为温心通阳之要药,又温通血脉以畅血行,为君药。臣以甘草,一则补心气,合桂枝辛甘化阳,温补并行,是温补心阳的基本结构;二则健脾气,资中焦,使气血生化有源。龙骨、牡蛎重镇潜敛,安神定悸,令神志安静而烦躁庶几可解,为佐药。四药合力,阳气得复,心神得安,血行得畅,则诸症悉除。
方用桂枝扶助心阳。炙甘草补虚益气,配以牡蛎、龙骨重镇安神;全方复阳安神,培本固脱,为其配伍特点。
本方是治疗心阳不足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烦躁,或失眠心悸、短气自汗、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迟无力为辨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以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之烦躁心悸等证属于心阳不足,心神浮越而致者。
畏寒肢冷重者,加附子以增温阳之功;神疲短气明显者,加人参以助补气之力;失眠重者,加五味子、酸枣仁、茯神养心安神;心前区疼痛甚者,加川芎、丹参活血止痛。
——文字整理自汪博夫
声明:文章来源于“和李铁军老师一起平脉辨证”,版权归属原作者。
医生
(扫描下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uanzaorena.com/szrpf/4337.html